时间:2022/8/15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无棣县名来历探微

一、“无棣”原本是“舞棣”

“无棣”作为山名,最早见于《春秋左氏传》,管仲在向楚使夸耀齐国疆界时说:“东至于海,西至于河,南至于穆陵,北至于无棣。”这里的“无棣”,即现在无棣县的碣石山。时至今日,倘若被问及“无棣”二字的含义时,却大都茫然,在《无棣县志》中也是至今“存疑”。

有人说“无棣”是因为碣石山是“不毛之地”;也有人说是因为周围“广被棠棣”。这些解释都不太令人满意。我们知道,几千年来从甲骨文到钟鼎文,从隶书到楷书,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变化很大;初为山名后为县名的“无棣”这一名称却没用至今,这就使它最初的含义扑朔迷离。细想上面的解释,都是用现在“无”字的字义解释“无棣”的含义,一个被忽略了的问题是:现在的“无”字,是多年前“无棣”所用的“无”字吗?最近,我从有关字源的书籍中得到的答案却是否定的;管仲说“北至于无棣”时,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“无”字。从汉字的源头得出的结论是:“无棣”这一名称,并不是从自然景观中直接得到的,它不是因“不生棠棣”或“广被棠棣”而得名,它是因人类的社会活动而得名。无棣的先民把他们的历史浓缩在了这一名字当中。通过他,我们似乎依稀感知到无棣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、甚至是史前的灿烂文化。那么,“无棣”的含义是什么呢?回答是:“无棣”原本是“舞棣”,是“飞舞棠棣”之意。碣石山是古人祭拜天地神灵的地方,是他们心目中的神山。

二、“無”字的原意是“舞”

要弄清“无棣”原本是“舞棣”,就必须了解“无”字的繁体“無”字的起源及含义的演变过程。

在甲骨文里,“無”字如图A,就像一个人张开双臂,手拿两条兽尾,或鸟翎、花枝之类在翩翩起舞。这就是“舞”字的初文,其字义就是现在的“舞人”或“跳舞”之意。在周代早期的金文(如“井侯殷”的铭文)里,“無”字如图B,舞人所持兽尾上端多了个“口”形,像似一朵鲜花。图C是金文“秦公簋”中的“無”字,字中的“口”形变成了“廿”形,兽尾变成了“木”形,图D是秦篆中的“無”字,它与金文相似。汉代隶书如图E,这时的“無”字面目大变,除上部还依稀保留着舞人的头、手和兽尾上端的“廿”形外,下部把舞人的身、腿和兽尾简化成了四点。再后来就是楷书的繁体“無”字。那么,简化的“无”字从何而来呢?据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,即东汉许慎写的《说文解字》载,“無”的奇字便是“无”。故在汉代(请注意:是汉代),如“孔和碑”等碑的隶书里,便出现了以“无”代“無”的现象,如“功垂无穷”。

从上面不同时期的“無”字可以看出,“無”字的字形不断地变化,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,“無”从原来的“舞”义,变成了后来的“无”义。

“無”字在不经意间丢了妩媚动人的“舞”义,留下的只是空空如也的“无”义。要表示“舞”怎么办呢?那就只好另造新字了。于是,在战国时期(如“仆儿钟”)开始出现了以“無”表音,以“辵”(chuo,忽走忽停义)表义的“舞”字(图甲),其下半部“ㄔ”和“止”都是示动符号。在秦代小篆里,“舞”字(图乙)下部表意的“辵”,换成了像左右两脚上下踏跳的“舛”,这就使得“舞”字更加形象生动。后来再发展就是汉隶中的“舞”字(图丙),它和今天楷书的“舞”字已相差无几了。

从“無”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,现在“无”字的繁体“無”字,它最初表示的“舞人”“舞蹈”的“舞”,直到汉代“無”字才有了现在“无”的含义。作为地名,“無棣”是春秋时期的名称,其含义自然是“舞棣”,或“飞舞棠棣”的意思。

三、为何是挥棣起舞

下面要说的是,舞蹈时为何是挥“棣”而不是挥舞其它呢?

棣即棠棣或唐棣,是蔷薇科的落叶乔木,由于种属颇多,至今人们对古人所说的棠棣众说纷纭,它被解释作郁李、棣梨、杜梨、李、栘等等不一而足。棠棣开小而成簇的白花,香气浓郁,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。至今湖北安陆有“棠棣镇”,山东费县有“棠棣村”;当然,“棠棣繁茂,首推棣州”,说无棣过去“广被棠棣”并不过分。居住在无棣的先民们,在节日时折一段棠棣载歌载舞,当是很自然的事。

更重要的是,人们对棠棣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,今人如此,古人尤甚。在《诗经》和《论语》中,古人说起棠棣来就夸赞有加。“何被禯(nong,繁盛貌)矣,棠棣之华”;“棠棣之华,鄂不韡韡(weiwei,光明,美盛),凡今之人,莫如兄弟”;“蔽芾甘棠,勿剪勿败,召伯所说。”(《诗经》)。“棠棣之华,偏其反尔,岂不思尔,室是远尔。”(《论语》)。在古人心目中,簇生而洁白的棠棣花,像兄弟的情意那么亲密,像周公的品貌那样高洁。他们把棠棣当做美好的象征,时不时抒发一下崇敬的心情。由此而知,无棣的先民在节日里“挥棣起舞”,并不仅仅是为了舞姿的欢快动人,更多的是一种神圣的寄托。这神圣的寄托是什么呢?

四、先民舞棣于碣石山

前文说过,无棣是碣石山的另一名称。能够因舞而成为一方的山名,一定是有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过。那么,是什么人跳舞赢得山名呢?要弄清这个问题,还需从“巫”字的起源说起。

最早的图形文字“巫”字(如黑白图画所示),是一个人驾驭周围的几头马、猪等兽畜作舞蹈状,这就是古代管马、医马的“巫马”官,也是最原始的“巫”字。“巫”在奴隶社会里是位高权重、声势显赫的人物,传说能以舞降神(现在的巫婆神汉仍承袭这一传说),故凡是对天地神祖举行大祭时,必会有巫大显身手。由于这个“巫”字的初文书画太难,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,于是在“舞人以舞降神”这个意义基础上,甲骨文中又创造了一个简化的“巫”字(图一),字中的“T”形是初民膜拜的“灵石”(也叫桌石),其余的刻道线条,是指巫人围绕“灵石”在做风车式的旋舞,以表示巫人的魔力可及四方。在周代晚期战国时代的盟书中,“巫”字下边加了个“口”形(图二),表示巫人在祭坛下载歌载舞。发展到秦篆时(图三),人形变了,“口”又被省掉。汉隶中“巫”字(图四)和现在的楷书“巫”字已非常相似了。

请注意上面提到的“灵石”或“桌石”,它与“神”有关,也与本文有关。史前时代,世界不少地方的初民,把石块横竖叠加成图A1所示的石桌形,拟作神像立在部落中心当“神”膜拜,这种石桌在我国西北和北欧均有出土。“灵石膜拜”在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长期存在,从前村边大多有一个小小的“土地庙”(现在农村死了人,仍用几块土坯砖瓦临时搭一个象征性的微型土地庙,用作祭祀)。图A1A2A3都是甲骨文中轮廓线条化的“桌石”,也是最早表示“神”的“示”字。图B1B2是金文中两种不同形体的“示”字,字中桌石的两边各有一点,像是把祭品洒奠在桌石周围。在商周两代,“示”字都是当“神”字用的。图C是小篆的“示”字,图D是汉隶的“示”字。虽然“示”字的含义后来发生了变化,但它表示“灵石”或“神”的含义却保留在如“社”“神”“祖”等汉字中。

了解了代表“神”的“灵石”“桌石”之后,或问无棣所在的大平原上有这样的“灵石”吗?答案是有,它就是无棣碣石山——巫人舞棣祭神的地方。无棣碣石山是名符其实的“碣石”,它既不高,也不险,圆顶上至今不生林木,这正好符合《后汉书·窦宪传》中,“方者谓之碑,圆者谓之碣”的注解。碣石山虽说不高,但在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上,蓦然突起这么一座石峰,今人都感到无比神奇。在先民眼里,碣石山就是一块天然的大“灵石”,是离苍天诸神最近的地方,所以每逢重大节日,他们便齐聚山下祭拜天地,祈福攘灾。千百人挥棣起舞,千百人彻夜欢歌。这样的祭祀活动年年相袭,代代相传,故而碣石又有了“舞棣”的美名,山顶上也就庙宇巍巍、香烟不绝了。这也就是《无棣县志》中所说“夏商之碣石”易名“春秋之无棣”的原因。这样看来,关于碣石山上“碧霞元君宫”比泰山上“碧霞元君祠”还老的传说,也并非无稽之谈。“碣石”是和它独特的外貌相符的乳名;“舞棣”则是人类社会活动留下的雅号。

总上所述,从“无”字的繁体“無”字的起源可知,现在的“无”字,有一个从“舞”到“無”、再到“无”的演变过程。所以说,“无棣”原本是“舞棣”,是“飞舞棠棣”的意思。

五、“舞棣”文化的探索与传承

“舞棣”!多么诗情画意的名字!难怪人们一听到就浮想联翩一探究竟。试想,在时间隧道并不太遥远的数千年之前,华北平原近海一隅的无棣大地上,九河下游的河道中漂移着装载鱼虾的帆船,连接海堡的大道上滚动着运盐的车轮,肩挑鱼盐的挑夫正挥汗赶路,五谷杂陈的田野阵阵花香。春天到了,人们拿着开满白花的棠棣聚集到碣石山下,在巫人挥舞棠棣祭拜天地之后,大家又跳起欢快的舞蹈,再次祈求神灵保佑这片遍布“棠棣之华”的土地。这时,突然有人引吭高歌,众人立即随声附和,歌词大意是:

舞棣、舞棣,飞舞棠棣!平川侉海,山佑庶黎!

两千多年过去了,我们对当时的情景已知之寥寥;然而庆幸的是,“无棣”一名却保留至今。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,也是一把闪光的黄金钥匙,它等待着后人们,去开启无棣远古历史的神秘之门。我们对“舞棣”的历史有责任进行积极的探索,多方位丰富人们对“舞棣”文化的感知和认识。先广植棠棣花木,再开辟“舞棣”广场;继而挖掘创作“舞棣”歌舞,在重大节庆之日,让它成为展现无棣风采的保留节目,让悠久的“舞棣”文化,在丰衣足食的今天传承光大。(高凤池)

主要参考文献:《字源谈趣》,陈政著。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t/pgst/1333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